Internet 的50年口述歷史
作者: its
|
發布: 2008/6/5 (上午 07:05)
|
閱讀: 40802
|
評論: 0
|
靜態地址
|
內容源碼
50年前,蘇聯出人意料地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美國軍方因此成立了一個叫做 ARPA 的機構 -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這個機構后來成為 Internet 的搖籃,最終在今天孕育出一個包含 Google, YouTube, Amazon, Facebook, Drudge Report 以及各種互聯網應用的領域,這期間,每一次技術突破都激發出新的技術,網絡協議,超文本,World Wide Web,以及瀏覽器,VanityFair 雜志的 Keenan Mayo 和 Peter Newcomb 將那些創造了這些技術的人召集起來,讓他們親口講述 Internet 的50年歷史。
今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事件的50周年,1958年,美國軍方設立了一個特殊機構,ARPA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該機構后來孕育了 Internet。今年還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瀏覽器, Mosaic 的誕生15周年,Mosaic 將 Internet 帶到普通人的手中。VanityFair 對這些發明創造了 Internet 技術的人進行了超過100小時的訪談,本訪談錄中文翻譯將分9個章節發表。
第一章:概念
Paul Baran 是一個電氣工程師,1960年他工作于 Rand Corporation 公司之際,發明了 Internet 的重要基石之一,數據包交換。數據包交換不同于傳統的電話交換,電話交換將數據完整的通過電路傳送,而數據包交換將數據打散成一個個獨立的包,每個包都包含自己的尋址信息,這些數據包到底目的地之后,再重新組裝成原來的數據。當時持同樣想法的還有英國的 Donald Davies。
Paul Baran:
當時我們需要一個能經得住打擊的通訊系統,但我們沒有,蘇聯的導彈瞄準了我們,導彈可以摧毀我們的電話系統,當時,戰爭決策命令通過兩種途徑發出,一是電話系統,二是無線電,電話因為是個集中式系統,間接的打擊足以將之破壞,所以我們需要一個非集中式的系統,即使受到打擊也能夠找到其它路徑。
我獲準開始一些從未做過的事,我只是做了數據包交換的一小部分工作卻因整個 Internet 遭到責備,技術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所需的東西已經具備,需求擺在那里,經濟看上去也不錯,那就找人做吧。
Leonard Kleinrock, a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t U.C.L.A., was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the earliest computer networks, in the 1960s. J. C. R. Licklider, one of the fat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s the first director of arpa’s computer-science division.
Leonard Kleinrock 是 U.C.L.A. 的計算機教授,60年代時被指派創建最初的計算機網絡。J.C.R. Licklider 是計算機與信息技術之父之一,是 ARPA 計算機部的第一任主管。
Leonard Kleinrock:
Licklider 是個思想敏捷的人,他為我們打下了基礎。他預見了計算機的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人機交流,另一個廣泛的應用,包括教育,創作,商務,他預見了一個連在一起的信息世界。當時的文化氛圍是,你遇到了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就放手讓他做,不要告訴他如何做,只告訴他你感興趣的東西,我需要人工智能,我需要網絡,我需要分時系統,不要告訴他如何實現。
Robert Taylor left nasa and became the third director of arpa’s computer-science division. Taylor’s chief scientist was Larry Roberts, who oversaw development of the Arpanet. arpa’s director was Charles Herzfeld.
Robert Taylor 離開 Nasa 后,成為 ARPA 計算機部的第三任主管,Taylor 手下的首席科學家是 Larry Roberts, 他負責指導 Arpanet 的開發,ARPA 的主管是 Charles Herzfeld。
Bob Taylor:
1957年的人造衛星讓很多人震驚,艾森豪威爾讓國防部設計一個特殊部門,以便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權。 ARPA 的文化是孤注一擲,首先它有無限的權利,如果 ARPA 需要空軍,海軍或陸軍的合作,它可以立即得到,不會有任何質疑,那里沒有官僚主義,任何事都很容易執行。
Leonard Kleinrock:
Bob Taylor 一直為整個國家的眾多計算機科學家提供資金,他認識到計算機之間的相互訪問生命尤關。
Bob Taylor:
當時 ARPA 零星地發起了計算機之間的分時交流,它們分散在全國。我在五角大樓的辦公室中,有一個終端同 M.I.T 的分時系統連接,我還有一個同 U.C. Berkeley 的連在一起,還有一個是同 Santa Monica 的 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的分時系統連接,還有一個同 Rand 公司的連接。
我要使用這些系統,必須從一個終端走到另一個終端,于是我想,為什么不能只有一個終端,我想連接到哪里就連接到哪里,結果就誕生了 Arpanet。
當我打定主意要創建這樣一個網絡,那時是1966年,我來到 Charlie Herzfeld 的辦公室,他非常迅速地重新做了預算,從別的辦公室拿來100萬美元,讓我動手做,整個過程只花了20分鐘。
Paul Baran:
數據包交換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 AT&T,他們竭盡全力阻止,他們當時在通訊領域擁有絕對的壟斷,當聽到別人講有一個更好的系統時認為那是無稽之談,他們覺得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Bob Taylor:
同 AT&T 合作就象同原始人合作一樣,我問,他們是否愿意加入進來,以便可以早期得到我們的技術,他們說,不用。我問為什么,他們說,因為數據包交換根本行不通,他們的態度很強硬,結果 AT&T 沒有趕上網絡的早班車。
Robert Kahn 加入 M.I.T 電氣工程系之前,在貝爾實驗室從事技術工作,1966年,他進入劍橋從事網絡理論,并一直工作到1972年。70年代,當他被任命為 ARPA 計算機部的主管之后,同 Vint Cerf 一起研究 TCP / IP 網絡。
Bob Kahn:
那時全世界還沒有幾個分時系統,AT&T 可能說,我們可能需要 50 或 100個機構,甚至幾百個,才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實現這些,那時,個人電腦還沒出現,任何東西都需要在那些昂貴的大型機上做,這里面不會有任何商機,我們為什么要浪費這個時間。其實這就是 ARPA 存在的意義。
Stewart Brand 以編撰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著稱,他是個人類學家,是全球商業網絡(Global Business Network )的創始人之一。
Stewart Brand:
那個時代一切緣于 ARPA,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的資金來自政府,Arpanet 的初衷是匯集計算力量,不是用于電子郵件,但最終計算力量的匯集并非多么重要,電子郵件卻成了殺手級應用。當時,有兩伙人,一伙企圖讓計算機資源融合,一伙努力讓人們相互連接,發明來自多個方向,人們并沒有有意要那樣做。
不管怎樣,我們那時都是些晚九朝五的科學家,整夜不睡,頭發長長,賣命工作贏得尊重,我們絕大多數是男性。
延伸閱讀
本文國際來源:http://www.vanityfair.com/culture/features/2008/07/internet200807?currentPage=1 中文翻譯來源:COMSHARP CMS 官方網站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