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的50年口述歷史五.走向大眾
作者: its
|
發布: 2008/6/27 (下午 01:16)
|
閱讀: 40182
|
評論: 0
|
靜態地址
|
內容源碼
這是 Internet 的50年口述歷史的第五部分,講述了90年代 Internet 在大眾中的繁榮,談到了 Amazon, eBay, Yahoo, Craigslist 的誕生,尤其提到了98年由 Drudge Report 引發的克林頓彈劾案。
Thomas Reardon:
伴隨著 Netscape 和微軟的瀏覽器之爭,整個世界突然明白,原來 Web 里面隱藏著巨大的商機,于是 Web 瘋狂發展起來。
在所有的舊媒體中,沒有人象 Barry Diller 那樣迅速地抓住了 Internet 的力量,他將自己的電視購物頻道 QVC 轉變為一個交互式 Web 企業。到今天,Diller 已經擁有超過 60個 Web 公司,包括 Ticketmaster,Match.com 以及 Expedia。
Barry Diller:
我使用 PC 比絕大多數人都早,這讓我知道了一種叫做交互的東西,在 Web 誕生前三年,我就開始搜集相關技術,所以,當 Web 最終到來時,我已經是先行者了。我并不喜歡旅行,當時我對自己講,上帝,讓 Internet 來做旅行生意該是多么棒的主意。于是我們做成了,事實證明我們做得很好。
Jeffrey P. Bezos 在1995年于西雅圖創辦了網上書店 Amazon.com ,Amazon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線零售商。
Jeff Bezos:
那一年,Web 的增長率為2300%,我列了20類可以在線銷售的產品,最終選擇了書籍,我是出于這樣一種考慮,我希望找到一種種類繁多的產品,那時,世界上有上百萬種圖書,我還希望找到一種只能在 Web 上做大的產品,一個擁有龐大種類的書店只有在 Web 上才是可行的,你沒有辦法在紙質的目錄上印刷這么龐大的書目,這個書目可能比幾十本紐約電話黃頁都厚,而且你印刷這個書目的同時,它們很可能已經過時了,你很難在傳統的書店中實現這些,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書店擁有15萬種圖書,遠不及網上書店的規模。
當我們開業時,我們推出了超過100萬種圖書,那時我們的系統還有很多錯誤,我的一個朋友說,你可以在訂購數量那里填寫一個負數,估計那要我們向你的信用卡付款,然后等待你給我們發貨,我們很快修改了這個錯誤。
1995年,出生在法國的伊朗籍計算機程序員 Pierre Omidyar 創辦了拍賣網 ebay,它現在擁有2億7600萬注冊用戶,遍布39個國家。(在 eBay,并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買賣,比如,你不可以買賣彩票,開鎖工具以及人體器官)
Pierre Omidyar:
到了94,95年,讓網頁實現交互功能的技術已經出現,我推崇一種市場理論,這個理論是,如果你有一個高效的賣場,商品就可以以公平的價格交易,最終我認為這個賣場就是 Web,我可以創造這個一個地方,來自全世界的人可以在這里交易,不管你來自何方。于是,95年的一個周末,我坐下來寫了第一段在線拍賣程序。
我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人心向善,你敞開給人懷疑,卻發現人人都值得信賴,eBay 證明,你可以相信一個陌生人。
Jeff Bezos:
我們創業的時候,在水泥地板上工作,我的一個軟件工程師說,我的膝蓋和后背快斷了,我說,我剛想了個很棒的辦法,我們可以買幾個墊子,那個人看著我說, Jeff,我們需要幾張桌子。我第二天就買來了桌子,結果我們的效率提高了一倍。
1994年, Stanford 大學的兩個學生楊志遠和 David Filo 一起創辦了 Yahoo,一個早期的門戶和搜索網站,這個網站直到現在仍然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網站之一。
楊志遠:
始終的挑戰是如何滿足用戶的期望并弄清他們需要什么。我記得早期我們清點使用 Yahoo 的國家數,沒多久,就超過了90個國家,我們甚至從來沒有宣傳過,全靠口耳相傳。
David Filo:
早期,我們沒有收入,也沒有明確的贏利計劃,大約過了6個月,我收到了第一張廣告支票,那時我們最大問題是如何養活我們自己。
1995年,一個叫做 Craig Newmark 的軟件工程師創辦了免費的在線分類廣告網站 craigslist.org,如今,Craigslist 每月有4000萬用戶使用這個服務。
Craig Newmark:
我從小就窩窩囊囊地活著,高中時,我帶著厚厚的眼鏡,拿著塑料文具夾,我不是夸張,我一直覺得自己被時代所拋棄,現在,我沒有忘記那種感覺,我希望每個人都不被冷落,這是我們現在所做的。
1994年,我在 Charles Schwab 軟件公司工作,我在網上瀏覽,看到很多人在互相幫助,于是,我建立了一個小小的郵件列表,向10到20個人發送一些藝術和技術展會的消息。
接著,人們建議在里面偶爾放一些求職或買賣的信息,我說,房屋租賃也不錯,一切都進展順利,直到1995年5月,我的郵件列表在擁有240個用戶以后崩潰了,我不得不想一個新名字,我一開始想叫 SF Events,但我周圍的人早已把它稱 Craigslist,最終 Craigslist 成了一個品牌,我一直在用。
我想說,我們的模式和跳瘙市場差不多,人們有東西想賣,就拿來賣,沒有那些生意場上的麻煩事。這個網站很瑣碎,全是些日常的事,但有時候,確實有人需要通過它和其他人聯系,我們的網站有時候也這樣做,最好的例子是 Katrina 颶風那陣的 New Orleans 站,那些幸存者通過 Craigslist 告訴他們的親人或朋友他們的情況,一些人在上面找人。
最早的在線雜志是 Slate 雜志,由微軟出資,創辦者是 Michael Kinsley,他是一個著名的專欄作家,New Republic 雜志的前主編,同時是電視節目 Crossfire 的主持人之一。
Michael Kinsley:
我在報紙上看到微軟 CEO Steve Ballmer 在找一名資深媒體作家,來管理他們的在線雜志,那是1995年的夏天,我和 Ballmer 有泛泛之交,于是給他發了封郵件,說,我是不是你找的那個人,接著,我就去了微軟。
人們認為我太大膽,我記得有個叫 David Gergen 的人,瞪著他著名的大眼珠子,說,他簡直不敢相信會有人放棄電視和印刷雜志去投奔 Internet。
我們當時遇到的唯一對手是 Salon 雜志,但和微軟共事實在...,微軟在支付報酬方面沒的說,但要求作家和他們簽一堆合同,微軟要求每一個作家簽署三份合同,他們要求作家清清楚楚地知道微軟的要求,甚至要求那些面試者簽署賠償合同。
因為當時面試我的人后來成了我的妻子,所以,我原諒了微軟的一切。
Vinod Khosla 和他的 Stanford 同學 Scott McNealy ,Andy Bechtolsheim, 以及Bill Joy 一起創辦了 SUN,他后來加入硅谷最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Vinod Khosla:
當時報業的那些人還想不到 Internet 的重要,1996年,我召集了9到10個著名媒體的 CEO 一起探討創辦一個叫做 New Century Network 的東西。那些人來自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著名媒體,他們無法相信 Google, Yahoo 以及 eBay 會成為偉大的公司,也不認為 eBay 會取代傳統的分類廣告。
Pierre Omidyar:
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有個芭比娃娃收藏社區,他們突然知道了 eBay,我永遠不會忘記,96年末我們舉行了一次聚會,有一個卡車司機也來參加,他駕駛著卡車穿越整個國家,當人們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說,我是個卡車司機,我收藏芭比娃娃。
后來,出了一種 Beanie 芭比娃娃,我們上市后,在我們的公開報表中顯示, Beanie 芭比娃娃占了我們 8% 的業務。
Cindy Margolis 曾在電影 The Price Is Right 中扮演一位前模特,還在 Mike Myers 的電影 Austin Powers: 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 中扮演女機器人,Margolis 說,Internet 可以讓人很容易成名,Margolis 后來在世界吉尼斯記錄中被稱作“被下載次數最多的女人”。
Cindy Margolis:
時代造英雄,1996年,人人都在講 Internet。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只是 Internet 歷史的一小部分,你認為是誰創造了“網友”這個詞?在 MySpace, YouTube, FaceBook, 甚至 Yahoo 和 Google 家喻戶曉之前,Extra (電視節目)曾經將我的一些泳裝照貼到 AOL,我的小腦袋當時想,既然人們喜歡看,我何不自己貼,后來我就貼了。
Smoking Gun 是這樣一個網站,它經常發布一些犯罪記錄文件,如逮捕記錄,犯罪嫌疑人的頭像,The Village Voice 的前記者 William Bastone 同他的妻子,連同編輯 Daniel Green 一起創辦了這個網站。
Bill Bastone:
當您得到一些警方的記錄,或者 FBI 的備忘錄以及供詞,作為記者,你只能使用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仍然很精彩,只是因為包含一些可能帶著褻瀆意味的內容,無法在那些家庭報紙上登出。
我始終覺得網絡將是這些材料合適的去處,如果我個人將這些材料整理出來,放到網上,會有很多人感興趣,很多人都想看一些普通人無法得到的東西。
這個網站于1997年4月17日創辦,我那時還沒有電子郵件地址,我記得向大約40家媒體發了份傳真,告訴他們我們網站開通的消息。
Internet 作為新聞和小道消息食物鏈的源頭,在克林頓彈劾案中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發生性關系之后,Drudge Report 搶在所有媒體之前對此事做了報導。最早得到消息的 Newsweek 拒絕報道此事,萊溫斯基案東窗事發時,Mike McCurry 正擔任白宮新聞秘書。
Mike McCurry:
我記得 Drudge Report 上的新聞一般會放一個周,我第一次聽說此事時是星期一的早上,白宮新聞處收集了一些白宮是新聞,Ann Compton 問,你聽說了嗎,我們獲得的一些新聞資源會導致總統被彈劾,這是個麻煩事,我瞪了她一眼,說,是 ABC 說的嗎?她說,不是。
白宮的新聞記者引述 Drudge Report 的新聞來源不是個好事,那時,我們對世界上有 Drudge Report 這種沒有原則的新聞媒體感到可怕。我們是1998年1月談論的這些事,那時 Internet 還不象現在那么發達,那時我們幾乎還沒有建立白宮的網站。
事發之后,有人告訴我是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事,我說,你是說那個大個子實習生嗎?他們說,是,我記得我當時狂笑起來,這簡直太八卦了。
彈劾案引發了大量在線議政性網站,其中最著名的是 Joan Blades 以及 Wes Boyd 創辦的 MoveOn.org。
Joan Blades:
Wes 和我當時在一家中餐館參加一個關于政府在丑聞中應如何表現的討論,我們起草了一個只有一句話的請愿書,議會必須立即對總統的行為進行追究并將此事向公眾公開。
我們將請愿書發給了不到100個朋友或家人,請他們簽名并發給更多人,不到一個星期,我們就收到10萬份簽名,那是98年,在那之前,互聯網上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收到100萬份簽名。
Wes Boyd:
這件事讓我們最受鼓舞的不是說,看,那些大人物終于不敢小覷我們了,而是壓根就沒有什么大人物,當你知道政治中存在著多少真空時,那實在可怕。
延伸閱讀
本文國際來源:http://www.vanityfair.com/culture/features/2008/07/internet200807?currentPage=6
中文翻譯來源:COMSHARP CMS 官方網站
|